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新聞 國內

這條大河,“淮”著千年之問的答案

2021-03-19 08:18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劉銀霞
發(fā)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它叫淠史杭,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最大灌區(qū),它橫跨淮河、長江兩大流域,通過樞紐工程,把治理淮河工程興建的五大水庫之水引上丘陵高崗,為江淮大地“解渴”。

人與水,何以共生?滔滔淮河,給出了這個千年之問的答案。

千百年來,淮河水害頻發(fā)。治淮,從大禹開始,歷朝歷代做過努力,然而沿淮各地史志都留下了“千村人蹤絕,萬戶斷炊煙”的記錄。

從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淮河兩岸人民致力安瀾。

從新中國成立初“抗御洪水”到改革開放后“管理洪水”,再到新時代謀求“人水和諧共生”,淮河人民在戰(zhàn)勝水災、再造山河的過程中,不斷改變自身命運,探索人水和諧共生之道。

斗水

從四處逃難到起身斗水,93歲的李秀英至今記得71年前淮河邊的情形。

那時,洪水是最大的災難。1950年淮河大水,堤壩潰決,李秀英一家老小逃到村外崗地上,一熬就是幾十天。

淮河水災,揪緊著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心。

一份來自安徽的電報說:今年水勢之大,受災之慘,為百年來所未有。由于水勢兇猛,有在樹上被毒蛇咬死者,或翻船而死者,受災人口共990多萬。

當毛主席看到材料中“不少村是全村沉沒”,幸存者“多抱頭大哭”時,熱淚流淌。

此后兩個月,毛主席就治理淮河批示四次。1950年10月14日,在新中國百廢待舉、百業(yè)待興的情況下,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次年春,毛主席發(fā)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令。

這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tǒng)治理的大河。

一聲令下,山呼海應。

著名水利專家汪胡楨送走抗美援朝的兒子,從課堂直接去了治淮工地。人民解放軍的兩個師剛從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歸來,就奔赴最艱苦的大別山區(qū)水庫工地。

治淮頭一年,走上工地的農民工達300萬人,李秀英是其中之一,“我也下了決心,不逃了,跟水斗!”

二十出頭的李秀英在工地上組織起女子突擊隊,抬土半天壓壞四條扁擔,肩膀天天腫得像饅頭。上工前,她們用圓木反復壓肩膀,直到壓麻木了,精神抖擻地再上“戰(zhàn)場”。

為了早一天完工,治淮人員連續(xù)數月都睡在工地的泥地上;缺吃的,大家喊著號子忍住餓;缺工具,許多人將家里唯一擋風的門板都劈開了……

靠著锨、鍬、條筐、獨輪車,他們用8個月時間完成了約1.9億立方米的土方工程。

當年采訪治淮的新華社記者打了個比方:如果把這些土筑成高寬各1米的土墻,長度大致能繞赤道5周。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務院先后召開12次治淮會議?;春恿饔蚪ǔ筛黝愃畮?300余座,興建加固各類堤防6.3萬公里,基本建立了防洪減災除澇體系。

1951年,李秀英作為農業(yè)勞動模范代表,被邀請列席全國政協(xié)一屆三次會議,見到了毛主席。得知李秀英是治淮模范,毛澤東接過她手上的本子為她簽名留念。

此后數年,李秀英始終都把這個簽字本帶在身邊。泛黃的筆記本見證了新中國為民斗水的初心、人民斗水的勇毅。

馴水

1964年5月31日,42歲的黃昌棟離開了他魂牽夢繞的工地,永遠閉上了眼睛。留給淮河的,是他41個關于一條“人間天河”的建議。

“盼水水不來,恨水水不走。”一句民諺道破淮河兒女曾經對水的復雜情感,窮于水、困于水,如何讓水為人所用?

黃昌棟心心念念的“人間天河”便是為“馴水”而設計的。

它叫淠史杭,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最大灌區(qū),它橫跨淮河、長江兩大流域,通過樞紐工程,把治理淮河工程興建的五大水庫之水引上丘陵高崗,為江淮大地“解渴”。

1958年8月19日,在持續(xù)數月的大旱之后,淠史杭工程正式開工,黃昌棟來到指揮部從事規(guī)劃工作。他每天工作18個小時以上,跑遍了灌區(qū)的每一個角落。他和大禹一樣,三過家門而不入,直至累倒在工地上。

淠史杭工程從規(guī)劃設計到勘測放樣,需要4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千人測繪團隊僅用4個月就完成了。

1972年,歷時14年的淠史杭主體工程基本建成通水。

經過歷次完善,如今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個由2.5萬公里七級固定渠道、6萬多座渠系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反調節(jié)水庫和21萬多座塘堰組成的“長藤結瓜”式的灌溉系統(tǒng)。

淮河上如今已建成四大灌溉體系,實灌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不足1500萬畝增加到1.36億畝,“十年九旱”的貧瘠之地變成了今天的大糧倉。

從淠史杭樞紐往北走上200公里,便是淮河岸邊。壘于平地之上的,是沿淮特有的居住形態(tài)——莊臺。

多少年來,淮河“水口袋”里的人不斷重復著“水進人退”“水退人進”。也因為此,莊臺經濟發(fā)展滯后,人居環(huán)境較差,“泥巴凳,泥巴墻,除了泥巴沒家當。”

水帶來的問題,就從水里找解決辦法,“馴水”成為莊臺人擺脫貧困的新路子。

7年前,“80后”姑娘劉曉妮辭去了銀行職員工作,來到阜南縣郜臺鄉(xiāng)參與當地的扶貧工作。走村串戶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用沿淮生長的杞柳編筐打簍,但只能用來養(yǎng)家糊口。在劉曉妮等扶貧干部的幫助下,村民們擴大生產,把柳編做成工藝品,賣向全國各地甚至遠渡重洋,一個個小家業(yè)連成大產業(yè) 。與此同時各地莊臺擴展諸多適水農業(yè),從水里“淘金”。

治淮降洪魔,更為淮河兒女帶來“水紅利”,安徽沿淮13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2020年全部脫貧摘帽。

親水

淮河岸畔,黑牛嘴水生態(tài)園,極目處,荊涂二山巍峨而立。4000余年前,傳說大禹劈山導淮于此;眼近前,淮河水面波光粼粼,擁有40孔節(jié)制閘的蚌埠閘宛如一條巨龍。

這個水生態(tài)園原是一片荒涼的河灘地,如今樹木蒼郁、鷺雀飛翔。蚌埠閘工程管理處主任劉渤告訴記者,未來將打造一條“魚道”,從公園下穿過,供魚類洄游。

給魚開道,更給水讓路。

2003年以來,沿淮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開展行蓄洪區(qū)及淮干灘區(qū)居民遷建,逐步將“水口袋”里的87萬余人搬遷至安全地區(qū),還行蓄洪區(qū)該有的生態(tài)功能。

阜南縣委書記崔黎說,與水“糾纏”了這么多年后,淮河兒女逐漸找到了一個與水共生的恰當方式,“這就是尊重自然,讓道于水;給水出路,人有生路;兼顧發(fā)展,人水和諧。”

曾幾何時,莊臺上的居民朱懷海開著水泵排水種莊稼,淮河水已經成了他致富的重要伙伴——他養(yǎng)的萬只麻鴨游在水里,千畝藕田亟待新一年的生長。

“深水魚、淺水藕,灘涂洼地種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如今,淮河兩岸變“種地”為“種水”。

70多年來,治淮工作與沿淮人民命運休戚相關,這條大河,“淮”抱著中國尊重自然、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的人水共生答案。 (據新華社)一把小提琴奏響永恒旋律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清晨,天安門廣場。在莊嚴的《義勇軍進行曲》旋律中,鮮艷的五星紅旗緩緩升起,隨風飄揚。

兩千多公里外,云南省博物館收藏著一把布滿歲月痕跡的小提琴。它的主人聶耳,曾在戰(zhàn)爭烽火中譜寫出《義勇軍進行曲》的經典曲調。后來,這首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一把琴、一首歌、一面旗,相伴相依,生生不息。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他從小就顯露出音樂天賦,被稱為“耳朵博士”,后來索性改名為聶耳。1930年,聶耳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上海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利用一切工余時間自學音樂。1931年初,聶耳在“云豐申莊”打工,靠幫助昆明的朋友張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電影片,拿到昆明逸樂電影院放映,獲得了100元酬金。這把小提琴就是用這筆酬金中的一部分購買的。

聶耳在1931年2月9日的日記里這樣記述:“由家信知道逸樂電影院送我一百元,取來以后的分配非常簡單,匯一半給我慈愛的媽媽,一半是買了一個violin(小提琴)和一些零件。Violin自然是能使人心境舒暢,當我奏起那常常呼為《Dream》(夢幻曲)的樂曲時,雖然指頭會痛,無弓法,無指法,也夠快活了。若沒有旁的事來煩擾,我是會不吃飯,不睡覺,不分早晚地練習下去的。”從那以后,小提琴成了他生命中的重要伴侶。

細看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館的這把小提琴,做工并不精致,質量也不屬上乘。一些地方油漆已經脫落,琴馬、琴面等地方都有明顯使用過的磨損痕跡,但大部分還是完好的。琴箱內有德文兩行,第一行:古斯塔夫·羅斯工作室;第二行:制作于德國馬克諾伊基興鎮(zhèn)。

1935年,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它是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反映了在民族危亡時,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團結御侮、奮勇抗爭、一往無前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這首作品一經誕生,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四處被傳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慷慨激昂的旋律唱響了挽救民族于危亡的時代最強音。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新中國成立后,聶耳的母親和幾位親友將包括小提琴在內的聶耳個人用品、作品手稿、文章文稿、小說、劇本、日記、書信等近5000件遺物捐贈給云南省博物館。

“聶耳酷愛小提琴,他的多數作品都是用這把小提琴創(chuàng)作的。為什么聶耳的樂曲能夠鼓舞人心,能夠成為一個時代的最強音?是因為他從來沒把自己置身在社會之外,而是把他的精神、思想全部融合在社會里,用這種精神來創(chuàng)作。”云南省博物館館長馬文斗說。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夢想交匯點上,讓我們高唱國歌,振奮精神,踏著《義勇軍進行曲》那激昂的節(jié)奏,前進!前進!前進!進!

(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