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味道
摘要:如今,制作粉條,都是機械化了,從磨粉到粉條成品,一氣呵成。盡管是方便快捷,但失去了下粉條時的熱鬧氣氛、歡樂笑聲…… 手工下粉條是個賣力氣活,整個工序需要四五個男勞力、兩三個手腳麻利的年輕媳婦合作才能完成。
文/李健
龐眉皓首的張大爺,坐在墻角曬著太陽,不時瞇一下眼睛,望一眼鄰居的小孩,噴噴兒香地吃著白菜燉粉條。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村里冬天下粉條的情景。
村頭的一處小院里,熱氣騰騰,十來個人,忙乎得熱火朝天,這兒,便是手工制作粉條的“粉坊”。做粉條,要等到天氣上了凍才能做。制作粉條有打芡、和粉、漏粉、冰粉、晾干五道工序,最好的粉條,還是離不開紅薯做出來的粉面。
這些工序,村里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曾見證過或參與過。那時候,下粉條可是家家戶戶的大事。天一冷,不少人家,開始張羅下粉條,約粉匠、劈柴、砌爐灶……
一切齊畢,再按約定日子,中午吃罷飯,大伙依據(jù)分工,開始“扇風點火”,支鍋燒水、和粉面、泡漏瓢。
下粉條,一般下午開始,漏出的粉條,經(jīng)過冬夜冷凍的考驗,粉條才能迅速凍結。
如今,制作粉條,都是機械化了,從磨粉到粉條成品,一氣呵成。盡管是方便快捷,但失去了下粉條時的熱鬧氣氛、歡樂笑聲……
手工下粉條是個賣力氣活,整個工序需要四五個男勞力、兩三個手腳麻利的年輕媳婦合作才能完成。粉匠一登場,一群人都跟著忙起來,女人孩子負責拾柴燒火,壯漢子負責和粉揉面,還有下一個程序的舀粉、撈粉條、掛粉條。
一切就緒,先要和粉打芡,將紅薯粉放進鍋內,加入適量水和等比白礬,然后文火熬鍋,不停地攪拌,待熬成半透明膠狀的“芡”就可以了。芡打好了,倒入缸中,一群人分工,不停地往缸中加紅薯粉,不停攪拌挑動,使芡與紅薯淀粉密實交融,挑成不稀不稠的糊狀白面團。
漏粉是最精彩的環(huán)節(jié)。粉匠手持漏瓢,站在鍋臺旁,上迎霧氣騰騰,下映火光熊熊,騰云駕霧,像是仙人下凡。左手握住漏瓢的手把,右手不停敲擊漏瓢,邊上人不停往瓢里送粉。漏瓢受到震動,糊狀紅薯粉,從漏瓢底部均勻地漏到鍋里,長長的白粉左右搖擺,再接觸滾水,長長的白粉立刻成型變色,瞬間,一撮細而又長的粉條,像線菊盛開,隨著攪動,漂浮游曳。
接序者,用竹漏勺,把鍋中的粉條撈出,放到緊挨著預備好的涼水缸中,熱粉條經(jīng)過瀝水,迅速變涼,再晾曬到搭好的晾桿上。
掛好的粉條,經(jīng)冷風一吹,就是一幕幕人造瀑布,一根根粉條間,猶如一道道化不開的情結,也構成了一幅朦朧、美麗的山村畫卷。
看著一桿桿晾曬的手工粉條,這些漸行漸遠的民間手工技藝,只能在歲月深處的書庫,翻閱著那一行行記憶的鄉(xiāng)愁。
熱粉條出鍋,經(jīng)不住美味的一番誘惑,少不了抄起一碗來,澆上事先拌好的香油蒜汁,哧溜一碗下肚,爽滑、勁道,那酸辣有嚼頭兒的滋味,至今難一忘懷。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益,否則,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