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拉麥的記憶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端午節(jié)前后,家鄉(xiāng)平原一望無垠的麥田一片焦黃,收獲的季節(jié)到了。
一臺臺大型聯(lián)合收割機在金色的麥海里破浪前行,張開大嘴將成熟的麥子連穗帶稈吞進腹內。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金光燦燦、籽粒飽滿的麥粒脫殼去糠后納入倉中,粉碎后的麥稈混合著麥糠飄灑在田間。三五畝麥,不到一個時辰就割完收盡顆粒歸倉。
無法想象,在三十年前,經過鐮割、架子車拉、攤場、碾場、翻場、起場、揚場等繁瑣辛苦工序的收麥季節(jié),打仗似的緊張忙碌也得半個多月的收麥季節(jié),就這樣二三天的工夫不慌不忙地就把麥子收了。
上世紀80年代拉麥車的情景浮現(xiàn)在了我眼前。當時農業(yè)機械化程度很低,三輪車和四輪拖拉機是一種奢侈品般的存在,一個村里也難有幾輛,麥收季節(jié)主要靠人力和牲畜。拉麥的交通工具是兩輪帶轅的架子車。為了多裝些麥子,農戶們往往找兩根長棍摽在車上,使架子車加長,前后斜放著柵欄門式的方形羊角子。我家的麥車后面很少放羊角子,父親常常用繩捆一大捆麥放在車尾并用繩固定作為堵頭。
裝麥車是講究一定方法的。經驗豐富的老把式,麥車裝得多又穩(wěn);把式不好的新手,稍有不慎裝得少又容易翻車。
裝麥車是有口訣的,首先需將車廂填平裝實,然后按照一掛角、二耳窩、三填門、四壓心的程序往上裝。掛角很關鍵,角要大,位置要適中??坷?,角出不來,裝不多;靠外,容易掉。耳窩須壓緊。門要根據兩角的大小,填平為準。心要壓實。先前再后、再前再后,按照這個順序,一層一層往上裝。裝好后,用繩剎緊。
裝車這樣的重活,小孩們是干不了的,我的任務就是扶車把。剎車時鉆到麥車底邊,將剎車繩拌過車鉤拽著繩頭,父親在上面使出全力拉下繩來,就趕緊繞車鉤拉出以防還勁。
通常情況下,裝車還需一個人踩車,踩車人要站在中間的位置。踩車人如果站偏了,裝著裝著車就歪了,一下子禿嚕下來。工夫白費了,汗白流了,還得重新裝車。
拉麥時,父親背部緊緊靠著堅硬的麥稈架著只露出一小截的車把,在車軸上綁根長繩出來套上家里那頭最值錢的大黑牛,童年的我戴著草帽在前面牽牛,沉重的麥車在麥地里碾出兩道深深的車轍。那頭大黑牛有時還很不聽話,有一回不小心,它那堅硬的蹄夾結結實實地踩到了我的腳面上,我的小腳哪里經得起它那一踩,頓時皮開肉綻血流不止,到藥鋪包扎后腫得很高。腳受傷了,不能幫忙干活了,那年的麥季我享了一段福。
田間的路上裝滿麥子的架子車一輛接一輛,人們小心翼翼地拉著車,走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
有時,走著走著走不動了。前面不知誰家的麥車翻在中間,堵住了路。不大一會兒,路上就排起了長隊。有的幫忙卸車,以盡快疏通道路;有的為能跑四趟因堵車只能跑三趟而嘆息。
有時,走著走著麥車歪了,母親急忙用杈支撐著,一步一步地向場面挪動著。謝天謝地,總算勉強到了地方,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有時,走著走著麥車翻了。麥車翻在我們這兒有個通俗的名字叫“盤包”。烈日炎炎下,特別是臨近中午,又渴有餓、疲憊不堪的人們,氣得真想將麥子丟到路邊的溝里。氣歸氣,沒有辦法,只好將剎車繩解開,重新裝。車只要一“盤包”,再裝就不好裝了,需裝三四小車才能拉完。
自參加工作后,我逐漸脫離了繁重的體力勞動。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如今高度的農業(yè)機械化替代了繁重的體力勞動。但“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的刈麥苦累場景,在我腦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讓我真實體驗到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
責任編輯:劉銀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