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絳囊的“守望者”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2006年,張社帶著她縫制的茱萸絳囊參加在深圳舉辦的全國工藝品展銷會。2007年2月,茱萸絳囊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
□晚報記者 王瑩
2006年,張社帶著她縫制的茱萸絳囊參加在深圳舉辦的全國工藝品展銷會。
2007年2月,茱萸絳囊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6月,張社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同年,奧運動在北京召開,張社縫制了600多個“和平鴿”和“幸運球”,通過在北京打工的侄子免費發(fā)放到國外友人的手中。
2012年11月5日,張社再次拿出自己的看家手藝,把自己縫制的18個紅心茱萸絳囊懸掛起來,對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大表達美好祝福。
2014年9月,張杜帶著她的茱萸絳囊參加中國農加工洽談會……
茱萸絳囊的制作屬于純手工制作,每一個珠子都要事先穿好再縫上去,而絳囊上面鮮艷的色彩都是用毛筆蘸著顏料一點點涂上去的。如今,張社86歲了,但她耳不聾、眼不花,有使不完的勁。
精湛的技藝+吃苦耐勞的精神=精美的茱萸絳囊
“你們看我做的‘和平鴿’好看不?”6月4日上午,記者在上蔡縣文廣新局工作人員王方蘇的帶領下,推開上蔡縣蘆崗街道雙李社區(qū)86歲的張社老人家的門。或是早已習慣了每天有人來訪,張社一點都不感到意外,依然沉浸在制作茱萸絳囊的樂趣里。
1993年,張社從上蔡縣電業(yè)局離休后回到上蔡縣東岸鄉(xiāng)套樓村老家。“當時我和嫂子在家閑著無事,我覺得自己還年輕,不能這樣閑著,就決定縫制茱萸絳囊。”談起接觸茱萸絳囊的原因,張社告訴記者。
“為了制作一件滿意的作品,我常常是拆了縫,縫了拆,可以整夜縫不睡覺。”張社說。說干就干,為了從樣式上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香包,張社看電視、去外地買一些漂亮的樣式回家拆開潛心鉆研。“從小家里窮,為了生活,我13歲就出去當繡工,制作茱萸絳囊這點兒苦算啥?”張社說。精湛的技藝加上吃苦耐勞的精神,張社的第一個叫“熊貓頭”的作品問世了。
“我們把做好的成品拿到駐馬店市區(qū)賣,一下子就被人搶光了。光一款‘熊貓頭’,我們就買了100多件。”看到自己制作的茱萸絳囊深受人們的喜愛,張社開始嘗試縫制其他品種。“小葫蘆、龍、黃瓜,我是想起啥縫啥。”張社說。
“縫制茱萸絳囊外皮時針腳要直,封口時才能保證形狀好看。”小小的一塊布,到了張社的手里,就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張社告訴記者,除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外,她還能縫制“鳳凰報喜”、“喜鵲登枝”、“孔雀開屏”、“仙鶴祝壽”、“鴛鴦情長”、“壽星捧桃”、“招財進寶”、“一心愛國”、“和平鴿”、“情系華夏”等40多個品種。
2007年2月,張社的茱萸絳囊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6月,張社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她成了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奧運會在咱們國家召開,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天大的好事,我高興啊。我就縫制了600個“和平鴿”和“幸運球”,通過在北京打工的侄子免費發(fā)放到國外友人的手中,希望奧運會能圓滿舉辦。”張社說。茱萸絳囊是民俗手工藝品, 600個“和平鴿”和“幸運球”送到國外友人的手中,這一舉動瞬間引起了轟動。一時間,人們被她所縫制的形象逼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茱萸絳囊所傾倒,慕名前來學習的、觀看的、訂制的人絡繹不絕。
“那時候,全國各地慕名前來學習的人很多,我給他們提供模型,手把手教他們。”張社告訴記者,那段時間,她每天都是三時起床,忙到半夜還不能入睡。
“做一個好的茱萸絳囊不簡單,你看,我的線都是用自己養(yǎng)的蠶吐的絲染的,每一個珠子都要事先穿好再縫上去,而絳囊上面鮮艷的色彩是用毛筆蘸著顏料一點點涂上去的。”熱心傳藝的張社帶出40多名民間藝人,而她的茱萸絳囊這一民俗節(jié)慶珍品也成了一些回鄉(xiāng)尋根祭祖的海外華人們臨走時必帶的家鄉(xiāng)的文化特產。
如今,上蔡縣的茱萸絳囊已走出國門,名揚天下。
本報記者王瑩采訪張社。王建成/攝
“我有信心把手藝傳下去”
2012年11月5日,張社拿出自己的看家手藝,把自己縫制的18個紅心茱萸絳囊懸掛起來,對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大表達美好祝福。
2014年9月,張杜帶著她的茱萸絳囊參加中國農加工洽談會。
在張社的帶動下,上蔡縣東岸、楊集、蔡溝等鄉(xiāng)鎮(zhèn),有不少人以制作茱萸絳囊為業(yè),尤其在崇禮鄉(xiāng),有數(shù)百名婦女從事茱萸絳囊制作工作。
“現(xiàn)在,一天不擺弄,我心里就癢癢的。我還不老,我要多做一些樣品,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樂意教。”前段時間,86的張社生病了,遠在武漢工作的兒子把張社接到武漢住了10多天醫(yī)院。上午拔了針,下午張社就坐火車回來了。
“你看,這都是我保存下來的,這些東西誰出的價再高我都不會賣,我要留著做樣品,教人家。”在張社的家里,記者看到大大小小200件藏品。“作為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我有信心將茱萸絳囊制作工藝傳承下去。”張社說。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wǎng))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