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wǎng)絡安全
首頁 文化 歷史 博物館

回望千年 感受古人納涼智慧

2022-08-15 08:50 來源:駐馬店網(wǎng) 責任編輯:付琳
發(fā)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詩文對瓷枕的消暑功能大加贊賞,也印證了古人用瓷枕消暑的事實。戰(zhàn)國青銅冰鑒展示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的高超技法和先進水平,不僅成為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證物,更是青銅鑄造史上的典范之作。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古人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冰鑒,并廣泛應用于夏季食物的保鮮和冰鎮(zhèn)。

記者 柳浩楠

眾所周知,19世紀晚期,我國民用電力才得到廣泛應用。遙遠的古代,古人既沒有電扇,也沒有空調,又不能凍冰棍兒吃,三伏天里他們怎么消暑降溫,難道古代的夏天沒有這么熱?

非也。乾隆年間,《青城縣志》中提及:“大旱千里,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浮山縣志》中記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不僅僅是山東和山西,《天津縣志》中也有關于酷熱天氣的描寫:“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

《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中記載,乾隆八年的那場高溫天氣波及半個中國,尤其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華北地區(qū)都是極度高溫。當年身在北京的法國傳教士記錄的實測溫度顯示,7月20至25日氣溫均高于40℃,其中7月25日氣溫44.4℃??梢哉f,乾隆八年這場持續(xù)了半個多月的極端高溫天氣是中國歷史上近三百年來之最。

三伏天里,酷熱難耐,古人是如何巧妙使用一些小工具納涼的?扇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豆沤褡ⅰ防镎f五帝時代的舜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作五明扇。還說到了周代,制度規(guī)定以雉尾扇為王后、夫人車服。扇子最早并不用來拂涼驅暑,而是作為一種儀仗飾物,后來才慢慢演變?yōu)榉奖銛y帶的團扇和折扇。“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南唐后主李煜的《詠扇》便很好地描繪了月下?lián)u扇,手起扇落,清風徐來的美好納涼畫面。從古至今,扇子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傳承,因其精巧雅致易攜帶的特點受到現(xiàn)代人的喜愛。

據(jù)史料顯示,漢代,人們曾制造出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器械,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xù),一人運之,滿堂寒顫。”這種器械的撥風原理是利用葉輪的旋轉形成風源,即在巨輪上安上七個葉片,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飛速旋轉,空氣被攪動起來產(chǎn)生涼風。只不過這種大型納涼工具多見于豪門貴胄之家,尋常百姓家是見不到的。

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唐代攪釉瓷枕。

瓷枕也是古人的一種消暑神器,瓷器自帶的冰涼釉質,足以秒殺一切質感的枕頭。據(jù)了解,瓷枕最早燒制于隋朝。在河南安陽,隋代開皇年間的張盛墓出土的瓷枕,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早的瓷枕實物。北宋詩人張耒的《謝黃師是惠碧瓷枕》曰:“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fā)冷泥丸驚。”詩文對瓷枕的消暑功能大加贊賞,也印證了古人用瓷枕消暑的事實。

竹夫人是一種以竹篾編成、中空通風的籠狀橢圓形物,在睡眠時攬抱,根據(jù)“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能有效避免肌膚的黏熱之感。如今早已難覓蹤跡,甚少有人知道,一千多年前卻是尋常百姓家的夏天必備之物?!都t樓夢》中有一首謎面詩正是以“竹夫人”為謎底:“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山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雖濃不到冬。”

三伏天到江河里洗冷水浴也是古人的一種納涼方式,親水以消暑熱。不過,要說最舒適的消暑去處還得是涼屋。在唐代,涼屋傍水而建,其運行原理大致如水車,依靠水循環(huán)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水中的涼氣緩緩送入屋中;還有的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后沿檐而下,流水潺潺,形成人工水簾。水從高處來,便能形成降溫效果,低碳又環(huán)保。唐代詩人張仲素《雜曲歌辭·宮中樂》詩云:“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描寫的就是這種利用水循環(huán)建成的涼屋。

到了宋代,這樣的涼屋、涼亭依舊廣受歡迎。愛好風雅的宋人,還會在涼屋四周或是廳堂里擺放鮮花,使涼風中夾帶花香,既賞心悅目又高雅風趣。到了明朝,避暑建筑從宮廷貴族走向民間。尋常百姓也開始巧妙利用自然優(yōu)勢,掘井納涼度過炎熱夏天,如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記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的“涼屋”在巧妙利用地理優(yōu)勢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冰的使用在古代也非常巧妙。四季輪回,有暑有寒,冰塊并不是隨時都能得到。古人利用智慧發(fā)現(xiàn)了存冰法。冬天自然結冰時將冰塊儲存到地窖里,等到夏天時取出使用。這種簡單的存冰方法,從先秦一直使用到新中國成立后。儲存的冰塊一般取自城市里的天然河湖,比如北京的北海、積水潭、太平湖,還有濟南的大明湖,都是過去重要的取冰處。寒冬時節(jié),湖面結冰,待到冰面上能走人了,就開始進行切冰作業(yè),把冰切成一米見方的冰塊,運送到地窖里保存。保存時要在冰塊上蓋上厚厚的稻草保溫,這樣就能保證冰塊挺到夏天而不融化。古代很多大城市都建有冰窖。清朝時,北京城內的官方冰窖就有4處18座,由工部統(tǒng)一管理,存冰量在20萬塊以上。每年冬天,皇帝派工匠從紫禁城護城河鑿冰切成方塊,藏進冰窖,等到來年酷暑供皇室使用。

現(xiàn)代人的夏天離不開冰箱,古人想要貪涼也是一樣。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戰(zhàn)國青銅冰鑒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冰箱”,是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酒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戰(zhàn)國青銅冰鑒是由一個方鑒和一件方尊缶組成的青銅套器。鑒為方體,方尊缶置于方鑒內,鑒作外套,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用來裝冰,缶內則可以裝酒、冷飲,還能冰鎮(zhèn)食物和水果。青銅冰鑒除了是最古老的“冰箱”,也是當時一種重要的祭祀禮器。戰(zhàn)國青銅冰鑒展示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的高超技法和先進水平,不僅成為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證物,更是青銅鑄造史上的典范之作。

《周禮·天官·凌人》中記載:“春始治鑒,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賓客共冰。”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古人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冰鑒,并廣泛應用于夏季食物的保鮮和冰鎮(zhèn)。

炎炎夏日里的各種花式降溫避暑大法,顯露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其實,回顧古人消夏的歷史,也是從生活化角度去感受人類文明發(fā)展軌跡的一種方式。

責任編輯: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益,否則,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