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縣區(qū) 汝南縣

汝南:姚寨村村史館 家門口的“記憶博物館”

2022-04-12 19:11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鄧丹華
發(fā)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駐馬店網訊(全媒體記者 鄧丹華)撫今追昔,可曉前賢之掌故;知史察今,須識后輩之崛起。

鄉(xiāng)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史是文化之根、鄉(xiāng)愁之魂,而村史館則讓人們故土留根、文脈傳承,存留那一抹鄉(xiāng)愁。位于汝南縣城15公里的金鋪鎮(zhèn)姚寨村是一個古村落,距今600多年。近年來,該村通過脫貧攻堅和實施鄉(xiāng)村振興,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美人富。為留住村落歷史文化,反映農村發(fā)展變化,推進鄉(xiāng)村文化繁榮興盛,該村建起了村史館。通過挖掘整理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記錄村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變遷,留住了鄉(xiāng)愁、傳承了文化,讓鄉(xiāng)親們在家門口擁有了自己專屬的“記憶博物館”。

DSC_5693_副本

村史館面積雖然不大,但每一部分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館內通過古今兩條主線展現該村的歷史變遷,主要由“村史溯源”、“歷史典故”、“村莊文化藝術”、“功德榜”、“光輝歷程”等部分組成,通過圖片、文字、實物陳列等多種形式,多角度展現了該村部分生產生活場景和發(fā)展脈絡。尤其是農耕文化篇,一組組老照片,清晰地紀錄下了該村過去的生活、生產場景,讓塵封已久的過去,變得栩栩如生;望著一件件散發(fā)著鄉(xiāng)土氣息的老物件,有一種重回兒時年代的感覺,讓人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回憶中。真的是走進村史館如同走進該村的歷史記憶中。

DSC_5697_副本

“手搖紡車”、“肩拉犁耙”、“三輪耕地”……一張張生產場景的黑白照片帶人們穿越時空。在“村史館”,每張老照片都承載著一個時期的歷史記憶。

“這是70年代的生產、生活場景。那時候,不但貧窮,生產更是落后,主要是靠牛和人。”在農耕文化展區(qū),該村72歲的退休教師任賀平指著一張“人拉耬播種”的黑白照片激動地說,70年代末,農村開始推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開始耕種屬于自己的土地。但那時候貧窮,村民買不起耕牛,有的是幾家一頭牛,耕種主要靠人,人拉犁子、拉耙、拉耬是普遍現象。

DSC_5703_副本

“你看這犁、鐮、耬、锨、紡車、煤油燈等傳統(tǒng)農耕農具、老式生活用品等,都是村民無償捐獻,我收集的。”提前這些老物件,該村黨支部書記焦海洋自豪地說,一說要建村史館,村民都很積極,自發(fā)尋找,大家都希望通過這些老物件兒、這些故事,幫他們把鄉(xiāng)愁留住、把根留住,同時激勵下一代,不忘過去,努力奮斗,為家鄉(xiāng)建設貢獻力量。自從村史館建成后,受到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每天來參觀的人不斷,同時也吸引了附近村的村民。

DSC_5701_副本

焦海洋告訴記者,隨著農業(yè)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老舊農耕工具退出了歷史舞臺,逐漸被人們遺忘。比如養(yǎng)牛耕田、人工打谷,手搖紡紗車等,別說小孩子,就連他這個90后都不知道過去老一輩農事生產過程,要不是辦“村史館”,他也沒見過農耕時期農具的模樣。“村史館”的建成,不僅讓更多的人重拾記憶、留住鄉(xiāng)愁,還讓年輕一代了解村里的發(fā)展歷史。

責任編輯:鄧丹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