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wǎng)絡安全
首頁 文化 當代文化 文學

王太廣鄉(xiāng)土散文選

2014-05-30 19:41 來源:駐馬店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guanli
發(fā)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 王太廣,河南汝南人,大學文化,主任編輯,現(xiàn)任中共駐馬店市委常務副秘書長、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駐馬店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1983年以來相繼在《人民日報》、《文藝報》等報刊發(fā)表新聞、理論、文藝作品千余篇。

 

王太廣,河南汝南人,大學文化,主任編輯,現(xiàn)任中共駐馬店市委常務副秘書長、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駐馬店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1983年以來相繼在《人民日報》、《文藝報》等報刊發(fā)表新聞、理論、文藝作品千余篇。出版有《錦繡天中》、《顏真卿》等著作5部。

童年的玩趣

我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在那個衣食不豐的年代,生活雖然和大多數(shù)孩子一樣艱辛,但艱辛的生活里充滿了樂趣,貧窮的日子在玩耍中蕩漾著快樂。

推鐵環(huán)是男孩子最愛的游戲。鐵環(huán)就是固定木桶的鐵箍子。推的時候一般是右手攥著鐵鉤,不輕不重地推著鐵環(huán)。那圓似銅鑼一樣的鐵環(huán)從堅硬的黃土地上駛過,像一盤盤磁帶錄下了我們童年無窮無盡的歡樂。有時,小伙伴們逐個排開,推著鐵環(huán),沿著村里彎彎曲曲的黃土路走著玩著,開心地說著笑著,成為村里、路上一道流動的風景,引得不少大人的目光在溜溜轉(zhuǎn)動的鐵環(huán)上移動。

打陀螺是我們喜愛的又一種游戲。打陀螺往往是選擇路上行人少、村里比較寬敞、地面比較平坦的地方。打陀螺的鞭桿一般是用竹竿或樹枝做成的,把紅、藍、黑布條扭成鞭條,或用皮條、帆線、棉線做成鞭條。陀螺底尖用架子車鋼珠鑲嵌里面。鞭條把陀螺從上面的邊上纏繞幾圈,鞭桿一甩,那圓溜溜的陀螺便急如流星般地在黃土路上飛轉(zhuǎn)起來。陀螺涂著五彩顏色,轉(zhuǎn)開后斑斕奪目,煞是好看。

打凹喔也是小時候最愛玩的一種活動。每當雨過天晴,孩子們就會聚集在大路邊,用手挖幾塊路邊的泥,像和面一樣地揉,揉的過程中將小瓦雜、小石子、小沙粒等東西剔出來,把泥和得不軟不硬,分成若干塊,每塊像一個小蒸饃計子那么大,用雙手在地上把泥疙瘩使勻,像做窩頭一樣中間凹,圓圈薄,底更薄,等到捏好后,向小伙伴們喊一聲:“看我的!”如果凹喔口與地面對準了,就會發(fā)出一聲“吧”的脆響,引得大家一陣喝彩。如果往下砸的時候凹喔偏了,不僅沒有響聲,且是一個歪餅子,同樣也會引起伙伴們的一陣好笑。

踢毽子,首先要做個好毽子。先找一枚或兩枚銅錢,把一撮長而好看的公雞毛纏緊塞進銅錢中間的方孔里,底下用塊布從下面往上把銅錢包嚴,直到雞毛根部,然后用線繩纏緊。每人兜里或書包里大都裝有一枚毽子。到了學校,沒上課時踢幾下,下課時踢幾下,課外活動時踢,放學回家的路上也踢。踢毽子的方法很多,時而用腳內(nèi)側(cè)踢,時而用腳外側(cè)踢,時而用彎曲的膝蓋踢,時而用腳背踢,上下左右,里外翻飛。如果用雙腳踢,就要求腿腳都要繃直,其中一只腳踢毽子,另一只腳輔助做出多種花式動作。有的可以連續(xù)十幾次甚至上百次毽不落地。用腳背踢時,雙腳須同時躍起,一腿彎曲做邁步狀,同時另一腳從后面用腳內(nèi)側(cè)踢。還有一腳站立、一腿從后面用腳內(nèi)側(cè)踢等花式動作。毽子雖小,魅力無窮,不僅要做到心到、眼到、腳到,而且要反應靈敏、動作迅速。小朋友們在一起有說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鬧,氛圍融洽,生動活潑。尤其是邊踢邊唱“里和、外拐、漂洋、過海”和“一鍋底、二鍋蓋、三酒盅、四牙筷、五釘錘、六燒賣、七蘭花、八把抓、九上臉、十打花”的兒歌,更給踢毽子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除此之外,小時候還玩蕩秋千、老鷹捉小雞、踢瓦、爬樹、跳繩、彈玻璃球、摔面包、放風箏、掰手腕、捉迷藏、剎羊羔、擠油油等。兒時的玩耍、童年的游戲,溢于言表,充滿樂趣,回味無窮,其樂亦無窮。

家鄉(xiāng)納涼場

近日回故鄉(xiāng),夜晚徒步轉(zhuǎn)悠,看到昔日村頭的納涼場已經(jīng)蓋滿了新房,一切皆物是人非?;秀遍g,小時候夏夜乘涼的場景猶如一幅動態(tài)的風俗畫又浮現(xiàn)在眼前。

夏日傍晚,日落西山,逼人的暑氣漸漸消失,吃過晚飯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村西頭的曬場上。當天幕上綴滿閃閃爍爍的星星時,曬場上已經(jīng)是一大片或躺或坐的人了。那時抽煙的男子漢幾乎沒有抽成盒香煙的,曬場上煙斗明滅,嗆人的旱煙味隨著輕風漸漸飄散。蚊子嗡嗡的,有時是一團一團的,人們用大芭蕉扇驅(qū)趕著它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或躺在自家?guī)У牟輭|、蒲席上,或坐在草墩、馬扎子、小板凳、石磙、磚頭上,在這剛剛擺脫白天浮躁和喧嘩、一時沉靜下來的曬場上,拉開了夜生活序幕。

納涼場是觀景、聽聲的地方。一顆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溜到南面練江河里“洗澡”去了,引起人們的驚訝;一只耐不住寂寞的蟬忽然又唱了起來,但由于和者蓋寡,自覺無趣,又漸低漸停了鳴叫;草河邊的青蛙時不時叫喚兩聲,似乎在呼朋引類;公路上汽車、拖拉機老遠就射出道道光芒,伴著轟鳴的馬達聲呼嘯而過……

納涼場是聽故事的地方。老爺們抽著煙,不慌不忙、不緊不慢地講程咬金,講三國故事,講水滸英雄,講辮子軍,講袁世凱,講徐州會戰(zhàn),講打確山、抬擔架,講開挖宿鴨湖水庫,講大煉鋼鐵等動人的故事和感人的情節(jié),我們小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不肯離去。

納涼場是老人教兒歌的地方。老太太搖著扇子,教小孫子唱著不知傳了多少輩的兒歌:“主人要殺雞,雞說:‘小白雞,皮兒薄,殺我不如殺只鵝。’鵝說:‘伸伸脖子二尺長,殺我不如殺只羊。’羊說:‘抬起金腿往前走,殺我不如殺只狗。’狗說:‘一天到晚我看家,殺我不如殺匹馬。’馬說:‘背上鞍子有人騎,殺我不如殺頭驢。’驢說:‘每天磨那二斗谷,殺我不如殺頭豬。’豬說:‘每天吃那三升糠,磨磨鋼刀見閻王。’”

納涼場是孩子們玩耍的地方。吃過晚飯的孩子們愛集中在一起做游戲、捉迷藏。最有趣的是分成兩班,口里喊著:“老柳樹,砍大刀,你那班里任我挑,挑誰……”被挑中者向?qū)Ψ經(jīng)_去。如果對方的手拉得結(jié)實,沖不過去,就留下來。如果沖過去,就把所沖過去的倆人帶走。

納涼場是抒情的地方。有些婦女平時看中了哪家的閨女,或留意了哪家的小伙子,或是受人之托,便熱心地在納涼場上當起了媒人,先給閨女的父母說說,再給小青年的長輩拉拉,這么一溝通、一透氣,再約定個時間見見面,如雙方?jīng)]有意見,便水到渠成、花好月圓了……

納涼場是教人成長的地方。年長者總是利用當天或近期發(fā)生的本村或外地的事情,借題、借話進行評論。比如,誰說話得體,誰踏實肯干……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令在場的年輕人無論是在干農(nóng)活方面,還是在做人方面,都能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納涼場是安排生產(chǎn)、布置農(nóng)活的地方。生產(chǎn)隊長根據(jù)群眾這種好熱鬧、“圍窩子”的特點,往往把上級的新精神、國內(nèi)外的新形勢、近期生產(chǎn)的新要求借機在納涼場上傳播出來,引發(fā)群眾的熱議,不僅是進行形勢教育、做思想工作的好地方,同時還能借機安排生產(chǎn)、分配農(nóng)活。

到了1982年,我們村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村西頭的大曬場亦不復存在了,納涼的人們便三三兩兩地分散在村中間的路口處或幾家的門口。再往后,農(nóng)民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的勁頭異常高漲,有種大棚蔬菜的,有搞養(yǎng)殖的,有搞加工的,有跑運輸?shù)?,大伙兒都忙活起來了,因而到納涼場的人越來越少了。

“勸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一頁往日的納涼風俗畫掀過去了,雖然會留下記憶和慨嘆,但新生活的嶄新畫卷已經(jīng)打開,古老的納涼故事已被全新的生活所代替!

剜地菜 

一日吃飯時,我發(fā)現(xiàn)桌子上有一小盆蒸地菜,隨即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嚼著地菜,觸景生情,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剜地菜的往事。

記事時,每年過罷春節(jié),姐姐就要領著衣著破舊而單薄的我,冒著初春乍暖還寒的風,挎著父親特意編織的小柳條籃子,拿著剜鏟,興致勃勃地到麥地、河坡、溝邊、路邊、地邊剜地菜。

地菜攤貼于地,葉子像分裂的羽毛。聽大人說地菜不大、根子深,我就細細地剜,盡量不傷根斷根,就像挖人參似的。地菜的根系之長,也是它抗嚴寒、凍不死、倔強生存的緣故吧。我們頭頂藍天白云,耳聽鳥雀啾啾,眼看盎然春意,鼻聞宜人清香,置身于綠絨毯般的麥田,在麥苗間起舞流連,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有時候我們在麥田里奔跑、嬉戲,大人們看到也不會怪罪,因為沒拔節(jié)的麥苗是不怕踩的。鮮嫩的地菜被挖出來,抖一下沾在根部的泥土,在空中劃一道綠色的弧線,準確地落進籃子里。如果是誰挖了一棵肥嫩的地菜,就會揚起手臂大聲炫耀一番,麥田里就會蕩起歡樂的笑聲。

到了夕陽西下時,我們就帶著滿籃子的地菜往家趕?;氐郊依铮殉恋榈榈幕@子頭朝下一提,松軟的地菜撒落一地,散發(fā)出清清淡淡的氣味。初春的地菜嫩得幾乎沒有黃葉,也就根本不用擇葉子,只需用清水洗去塵土就可以了。浸到開水鍋里燙一燙,去掉苦澀味,切碎拌上些許面粉,上鍋蒸熟,再澆些蒜汁,拌點香油,就成為全家人的美味佳肴了,聞起來香噴噴的,吃到嘴里鮮美可口。

我愛吃地菜,更愛剜地菜。每當我放學后或星期天,總是到田野里剜地菜。但到了暮春初夏時分,地菜長老了,中間長出了長長的稈子,頂端冒出星星點點的小白花,隨風搖曳,婀娜多姿。生長繁茂的地方,遠遠望去,恰似一片點綴著閃爍繁星的星空,流動在綠色的田野上,小白花下面的莖上,左右各自伸出一個個小三角形的子實,剝開一看,里邊擠滿了比小米粒還要小得多的子實。

后來,我查了一下有關資料,才知道地菜屬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但各地稱呼不同,北方人稱之為薺菜、枕頭菜、雀雀菜,南方大多數(shù)地方稱之為“地米菜”。由于這種菜綠色鮮嫩,青翠欲滴,清香撲鼻,引得文人雅士爭相贊美。《詩經(jīng)》與《爾雅》皆稱薺菜如甘呢。陸游有愛薺忘歸的故事,并寫下了“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菜勿忘歸”的句子。

舊時曾有民諺道:“清明吃地菜,藥鋪無買賣。”話雖有些夸張,但對平日吃膩了大魚大肉的人們來說,春季品嘗一下新鮮野味,既能補充身體的營養(yǎng),促進新陳代謝,又能起到調(diào)理味口、增強食欲的作用。

拾糞經(jīng)歷

我生長在農(nóng)村,從小就知道“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沒有大糞臭,哪有五谷香”的民諺?;氐郊依锊皇俏关i、放羊,就是割草、拾糞。干得最多的活就是鏟糞、出糞池、倒糞堆、拉糞車、撒糞堆、挑茅桶等。尤其是上初中和高中期間,生產(chǎn)隊曾規(guī)定男孩子不能隨男勞力下田干活、掙工分,只能拾糞。

大集體時,由于當時化肥生產(chǎn)量小,上級下?lián)艿囊嗪苌?,因而生產(chǎn)隊的牲口糞和社員家的人糞便、豬羊糞就成了集體的重要肥料來源。拾糞也就成為一個工種了。

上世紀70年代初,每到麥收季節(jié),學校就要放麥假。這時,生產(chǎn)隊長就派我們幾個男孩子在麥場上拾糞。藍藍的天上掛著一輪火紅的太陽,沉甸甸的麥秸攤了厚厚的一大場,被太陽一曬“吧吧”直響。碾場的老漢們給一頭頭騾、馬、牛、驢套上石磙,掛上籠嘴,甩起清脆的響鞭,隨著牲口轉(zhuǎn)圓圈。我們則拎著一只糞筐,一個人照看三四頭牲口。剛剛喂飽了的牲口,踩著厚厚的麥秸,拉起沉重的石磙行走,十分吃力,于是便拉屎撒尿起來。我們站在場外,眼睛一眨不眨地瞅著牲口的屁股,一看見牲口要撅尾巴,就飛快地跑上前去,拿糞筐在牲口尾巴下面接著。臭烘烘的氣味直往鼻孔里鉆,惡心極了,就這也得等到牲口拉完為止。有時跑得稍微慢點,有的大糞沒接住就會拉在麥秸里,石磙從上面滾過壓成一片,我們就得用雙手捧起麥秸把大糞抖進糞筐,弄得手上身上滿是糞點子。由于我們年齡小,容易走神,也缺乏經(jīng)驗,但打場的老漢們有經(jīng)驗,每當看見牲口撅尾巴,就及時提醒我們:“哎!屙啦!屙啦!”我們就會聞聲而動,疾奔而去,正巧趕到接住了牲口屙下的糞便。

那時候,由于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在我們中小學生當中形成了“初中高中,不上也中;再上兩年,還是勞動下田”的思想。因而,不僅麥假拾糞,其他假期如暑假、寒假、秋忙假,我們也都按隊長的分工去拾糞。拾糞前要在筐底墊一層草皮或樹葉子,主要是防止稀糞便淌出來、滴到身上。拾糞也是有技巧的,拾人糞就到村頭的河坡里、樹林里、地頭的溝渠里;拾牲口糞就順著公路邊走,來來往往的馬車、牛車、毛驢車駛過,隔不多遠就會有一攤糞。每年到了夏季繳公糧期間,我們就到水屯糧管所去,因為那里有拉馬車的牲口,所以就在那等比較有把握。有時一旦一個牲口撅尾巴,就會有幾把拾糞的鐵锨伸上去,輕者引起一陣笑聲,重者引起拾糞者爭執(zhí)或打罵。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由挎糞籃、背糞筐、挑糞籮頭發(fā)展到拉架子車拾糞。記得1973年夏天,我們拉著架子車到駐馬店拾糞,曾到過解放軍第159醫(yī)院大門口,到過白橋磚瓦場,到過倉庫路上東五縣的煤炭、物資轉(zhuǎn)運站,還在駐馬店地區(qū)化肥廠北邊的大付莊度過幾次夜。因為那里是馬車場,一夜下來,拾的糞足有半架子車,也等于一個小豐收。

拾糞雖然苦,苦中也有樂。那時高音喇叭多,無論是去水屯集上拾糞,還是到駐馬店的郊區(qū)拾糞,耳畔經(jīng)常聽到新聞、革命歌曲、樣板戲、河南道情、山東快書等。有一次聽到廣播報道:“一位下鄉(xiāng)女知青,每天不管是下地還是外出開會,身上總是背著一只糞筐子和一個黃挎包,遇見大路上的糞便就拾進糞筐,然后倒在集體田里。黃挎包里裝著一把理發(fā)推子,看見村里社員誰的頭發(fā)長了,就掏出來義務理發(fā)。”播了這個消息之后又播評論:“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別看農(nóng)民腳上沾滿了牛糞,但他們的思想最純潔、靈魂最高尚。”我聽著聽著,隱隱以為自己也像前輩一樣,悄然涌出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豪感。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wǎng))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quán)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quán)或有權(quán)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quán)益,否則,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quán)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quán)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他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作品,請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